泸定桥,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,历来是连接川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。然而配资网站查询,在1935年,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桥差点就被历史遗弃。那一年,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渡河北上,命令西川的地方军阀刘文辉将泸定桥炸毁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接到命令的刘文辉并没有直接执行炸桥,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:他选择将桥上的木板一块块拆除。
从军事角度看,蒋介石的计划似乎无懈可击。如果刘文辉真的摧毁了泸定桥,以当时红军的技术条件,要在短时间内重建这座桥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可是,作为蒋介石阵营中的一员,刘文辉为何会违抗命令呢?这一切还得从他对蒋介石的深刻理解说起。早在红军抵达西川前两个月,刘文辉就收到了有关红军活动的情报。虽然表面上他归顺了南京政府,但身为一位长期在乱世中打拼的地方军阀,刘文辉清楚地意识到蒋介石的意图:利用地方实力来消灭红军,以此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。
展开剩余77%对于刘文辉而言,守住自己的地盘才是最重要的。泸定桥不仅是川藏地区的交通要道,更是经济命脉所在。每一天,成千上万的骡马队从这座桥通过,商贸往来日渐繁忙。单是桥上征收的“护商税”就高达两银元。而根据历史记载,仅1934年通过泸定桥的茶叶就超过了五十万斤,此外还有药材、皮毛等各类商品,总值达百万银圆,这些货物的税收占据了西康地区财政收入的7%。因此,刘文辉非常清楚,泸定桥对自己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要道,更是确保军队供给和地方稳定的经济支柱。如果桥被炸毁,几乎相当于切断了自己的经济命脉。
从军事角度分析,蒋介石的炸桥命令也并非易事。1935年5月26日,即红军渡过大渡河的第二天,蒋介石向刘文辉发出急电,要求他“彻底破坏交通要道”。然而,这个命令的执行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具体指导。当时的泸定桥虽然已有200多年历史,饱受风雨侵蚀,但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座跨越百米的大桥,其结构依然坚固,质量过硬。桥长103米,宽3米,13根重达1.6吨的铁链紧固在两岸的桥墩上,12164个环环相扣的铁环,以及9根底链和4根扶手链条让桥的整体重量达到40多吨。
要想彻底摧毁这座桥,至少需要数千斤的炸药,但刘文辉部队的炸药库存仅有三百斤,且分散在康定和泸定两地。此外,部队内并没有专门的爆破兵力,普通士兵面对如何选择爆破点等问题感到困惑。负责守桥的指挥官李全山曾试图用斧头砍断铁链,但最终只在铁链上留下了几道白痕,这一细节后来也成为刘文辉向南京政府报告时的推托理由。
5月25日,红军强渡大渡河后,军委迅速召开紧急会议,制定了全军渡河的计划。计划中,刘伯承和聂荣臻将率领红1师沿大渡河东岸北上,而主力部队将沿西岸北上,红二师四团作为先锋部队,任务是在三天内夺取泸定桥。5月27日,红四团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遭遇战,行进速度因此受到影响。当时,红四团与敌军李全山部队展开了隔河对峙,双方展开了“赛跑”,竞争谁能先到达泸定桥。
为了完成任务,红四团士兵冒着滂沱大雨,艰苦行进,草鞋被磨破,甚至赤脚踏碎石赶路,最终提前完成了240里山路的行程,顺利抵达泸定桥西岸。这一超常的行军速度让敌军增援的防线彻底崩溃。5月29日清晨,红四团先锋抵达时,守桥的拆板队才刚刚开始拆除木板,距离完全拆除还有三十多米的距离。
下午四点,红军东岸部队使用迫击炮轰击泸定城门,吸引了守军的火力,而西岸的22名勇士组成了突击队,身着简陋装备,携带手榴弹和大刀,准备突破敌军防线。据三连指导员刘金山回忆,当时桥上的铁链在枪林弹雨中剧烈晃动,第一个战士中弹落水,后续的战士则改为双臂环抱铁链、双腿绞缠的姿势,以减缓铁链的晃动,从而顺利突破敌军火力防线。这一近乎悲壮的战术,成为红军最终成功的关键。
然而,当东西两岸的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时,守桥的部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点燃桥头的煤油桶,也没有实施爆破。战后,缴获的守军日志显示,李全山在战前收到两个矛盾的命令:刘文辉要求“相机处置”,而南京特派员则催促“执行爆破”。这两种模糊不清的命令让前线守军错失了战机。当突击队逼近时,守军甚至因害怕引火烧身而弃守了煤油桶阵地。更重要的是,守军士兵大多是本地贫苦农民,他们深知炸桥会断了亲戚的生计,战斗意志也因此大打折扣。
最终,红军成功渡过泸定桥,经过三天的修复,刘文辉开始重新铺设桥板。三个月后,商队再次通过这座桥,泸定桥的交通功能得以恢复。更为重要的是,刘文辉没有摧毁这座桥,事实上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40至1942年,泸定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线,共转运钨砂、桐油等重要物资4300余吨,支持了大后方的军工生产。
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,也揭示了地方军阀在乱世中的利益考量。刘文辉的决策,虽然表面上看似保守,但实际上为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提供了保障。他深知,保住了泸定桥,也就保住了自己的财源和地盘,留下了与各方周旋的余地。今天,站在这座铁索桥上,触摸那冰凉的铁环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战士们的热血,还能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些沉默却坚韧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